欢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体系构建与实践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 教学成果研究背景情况
大学生就业是市场化运作及双向选择行为。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变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必将走上自主创业之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其就业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基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及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容置疑,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当前,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推手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剖析改革环节要素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关系。特别是云南省高等院校,由于其地域、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等种种因素,导致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落后
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一般都不准确。许多高校认为创新和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还没有很好的关注。他们仍然根据传统的就业模式和就业观念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状态,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教育效果未得到有效体现。
二、师资力量薄弱
优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业或投资经验、熟悉商业运作和其他条件。在提供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的许多院校中,部分教师是从事学院学生工作的兼职教师,有些是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教师。许多教师没有创业和投资经验,同时他们通过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动力,时间无法保证,不可能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显然缺乏优秀的教师。
三、课程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础是薄弱的,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方式单一、教材缺乏统一、创业案例枯燥。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创业实践水平,如举办讲座,组织“创业设计竞赛”等,缺乏科学、完整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一些高校仅强调理论课程的开设,缺乏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和体系构建。一些高校以赛代课,学生的授课面不够,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等全过程的指导。
四、实践平台缺乏
与理论知识教育相比,许多院校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中更是无法做到。由于观念、经济和区位的问题,存在着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严重匮乏的创业扶持资金和滞后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大多数实践活动仅限于设计过程。许多优秀的创业项目缺乏孵化平台,以及资深专家的指导。
根据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很多高校取得了初步成效,前景广阔。作为师范类院校,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培养的学生应该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理念。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范院校处于特殊地位,表现在:首先,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个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区域经济特色的,符合师范院校的体系,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营造强大的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实践的能力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如何让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在校师范类大学生树立一种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大背景下师范类院校要完成社会赋予的职责。再次,师范类大学生踏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前置,散播到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去。高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资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体系构建与实践
通过学院(学部)和部门联动、校企协同,构建并实践“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系统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等工作,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完善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一、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体制
建立“学校主导,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学部)为主体”的工作机制格局:
1.学校层面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位一体的部门协同工作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机构”——创新创业学院,将其作为整合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集合体,学校主要领导任创新创业学院的第一负责人,下设创新创业工作常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校内各中心之间、学院(学部)之间协同开展工作;负责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协同联系。下设五个中心:1.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2.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心;3.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中心;4.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5.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各中心具体牵头部门由其对应的工作职责划分而确定。
图1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框架
图2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体系
2.学院(学部)层面
各学院(学部)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成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由学院(学部)主要负责人兼任,明确实验室分管领导,实验室可由党政、学院团委、各专业系主任及部分教师组成,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作为院级的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图3 学院(学部)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组织框架
二、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的师范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并植入培养全过程。一是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为以讲解为基础、问题为导向、案例为线索、活动为检验的教学方法改革;二是把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分从理论课的单一的2学分调整为理论1个学分,实践1个学分的学分改革;三是同时加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建设力度;四是构建两级课程体系即学校层面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和学院(学部)层面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五是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创业休学的年限适度延长;六是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设立创新创业类的毕业论文(设计);七是探索实施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
2.完善教学体系,促进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一课堂”:全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必修课,并提供《“玩”创未来》、《大学生创业案例解析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在线课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出发点,支持“互联网+”多元化学习方式。
“第二课堂”:以艺术、体育、科技为三大抓手,打造学校文化的软实力。一是开展通识创新和创业启蒙教育。二是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讲座等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三是加强高质量课程信息化建设,开展在线通识课程等网络课程,并对网上课程设置学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基于我校的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和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两个平台,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打造校内和校外两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是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意识;二是组建校外优质的师资团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招募知名校外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优秀校友等组成校外辅导教师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讲座、培训等;三是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个学院党委副书记、优秀辅导员或从事这块工作的优秀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创业教育培训,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求各个学院至少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4.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配合人才方案的改革,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实践学分的支持,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获取实践学分,学生获取实践学分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学生入驻或参与创业园、孵化器、教育众创空间等校内、校外创业空间;(2)获得各级各类创业相关培训证书、创客训练营证书等;(3)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级各类创业相关比赛(提供证明或获奖证书复印件)等;(4)其他由学校另行规定的途径。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力度,加强与校外共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平台帮助其获取实践学分。
以分级分类的创业园建设思路,在校内建立信息类创业园、“咖啡场”创客空间和创业商铺,为学校内的创新创业营造强大的氛围,并提供大量的实践职位。加强学校的资源整合,在学校现有的孵化器、教育众创空间的基础上,搭建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加强与校外创业基地、产业园、孵化器等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见习、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工作思路。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载体建设
载体建设是以优质资源为依托,集“教、学、练”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其主要作用是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实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补充创新创业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对学院主管创业就业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或热爱就业创业工作的教师进行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协同;二是加强与校外企业家的联系,构建校内导师库,实现校内与校外导师协同进行教学的方式。
(2)教材开发建设
不同教材有不同侧重,创新创业需要系统的教材建设。我校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围绕师范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体现师范类院校的校本教材《“玩”创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科学出版社),并投入使用,该项目获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课题立项。
(3)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智慧树、超星公司分别进行《“玩”创未来》和《联大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两门共享课程的建设。《“玩”创未来》共享课程依照我校通识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进行建设,2学分,32学时,由智慧树网全程维护运行。课程由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牵头,带领我校8位老师共同进行课程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理论)课程获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立项和云南省2019年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立项。申报的慕课建设课题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立项资助。邀请张强、兰靖等8位省内外杰出创业导师、企业家参与《“玩”创未来》课程建设,完成“创业机会”等8个内容的嘉宾访谈视频拍摄。截至目前,课程已面向全国运行5学期,累次选课5.19万人次,累计学校87所,累计互动31.89万次。《联大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由吴宝璋老师带领团队建设,已于2019年上线运行。
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体系,即学院(学部)层面与教学活动、专业教育紧密合作,发现创新创业种苗和点燃创新创业梦想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学校层面以面向在校学生项目培育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创业园”或“创客空间”;校外的“众创空间”和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平台,面向毕业生进行深度或再次项目孵化。
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高效快捷地推进工作,学校重视和加快创新创业信息化建设,平台建设可以涵盖课程资源及教务管理、项目申报与管理、创新创业竞赛及管理和科技孵化及项目培育等四个方面。
6.教学管理监督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涉及部门多,工作体量大,在教学管理协同、科研管理协同、行政管理协同、监督管理协同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是方案执行的关键。
7.完善赛训体系,助力创业团队成型
比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一是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和与创业有关的研究和竞赛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等,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观察、思考、想象和创业实践的能力。
二是建立以赛代训体系,为在赛事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项目团队进行专项指导,搭建指导――实践――比赛――再指导――落地的培育体系,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8.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
成立学校层面的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该工作体系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保障创新创业各项工作梳理开展;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及调整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创新创业奖励基金的建设力度,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及奖励办法,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
图4 闭环式工作体系模型
通过构建并实践“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体系,形成完整的闭环式工作体系模型。
第三部分 教学成果研究反思
通过为期四年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学校连续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先后获得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获得云南省第三、四、五、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云南省首届创新创业师资教学技能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云南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集体等称号,两次获评“省级校园创业平台”等,成效显著。
总之,云南师范大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浪潮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培养其创业精神,树立创业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综合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战略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