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教学成果
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体系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人才培养短板。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协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竞赛、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合作,汇聚人才培养合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制度,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改革思路
      通过学院和部门联动、校企协同,系统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等工作,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完善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集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双创”教育二个模块内容的协同工作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本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涵盖:创业教育课程两个学分、创业教育两类课程和创业教育两级课程体系。两个学分主要指创业课程的2学分,设置为“1+1”,即理论1个学分,实践1个学分;两类课程指的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级课程体系指的是构建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校院两级管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开设的目标:积极推动和激发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梦想,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做出高校应尽的努力。
       1.显性课程的设置
       显性课程包含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模块。后期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设计、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评估、创业心理五个模块。 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点三个要素展开,配合课后作业(客观题)、团队任务以及体验式练习等,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1)构建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校院两级管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级:落实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在学校层面开设《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课程,并将其列为校级公共必修课科目。设置课程共有32课时,学分设置为“1+1”,既有实践性的课堂又有线下的理论知识学习(1个学分)以及相关实践应用等(1个学分),采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结合的模式进行。帮助学生塑造创新创业意识,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 理论课学分获得途径(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相结合): ①学生参与教师的课程教学; ②学生参与网络课程教学; ③指定的创业相关讲座; ④其他由学校另行规定的途径。 实践课学分获得途径(多项活动构成): ①学生入驻或参与创业园、兴滇孵化器、教育众创空间等校内、校外创业空间(时间为三周及三周以上,需提供证明); ②获得各级各类创业相关培训证书、创客训练营证书等; ③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级各类创业相关比赛(提供证明或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④其他由学校另行规定的途径。 创业教育的工作必须要扎根于社会实践。学校层面要建立与多种形式的校外创业基地、产业园等的联系,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工作开展创业实践(可以结合学校教务处的实习实践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可以与资产经营公司合作开展),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形成一个政府、高校、社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共享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第二级:在大学本科四年(以二、三年级为主),或者研究生三年(以一、二年级为主)内,要求各学院依托于各自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针对各专业必须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至少两门院级专业选修课,其核心内容为:如何与自身专业特色结合进行创业实践及探索,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由各学院提出并上报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实施。 第一级的组织实施单位以就业处为主;第二级的组织实施单位以各学院为主。
     (2)开展“创客训练营”系列活动
      “创客训练营”系列活动包括创业培训、专题讲座、营销实训、创业政策宣讲、创客沙龙、路演等。校外依托政府及社会资源,开展政策宣讲,邀请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分享创业心得;校内依托就业处学生创业园区、求道论坛,创业英雄论坛(团委与就业处合办)等,依托校团委团学积分及社团活动平台,依托各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室,多方联动,做好做实“创客训练营”系列活动。 遴选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参加,全程免费,培训合格,颁发相应证书,每期60—100人。
     (3)开展基于学院为主的创业教育活动或讲座
     学院基于专业特色,通过在课外开展创业活动交流、实地考察、园区参观、企业家论坛等环节,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讲座或者活动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这一块工作可以与学校的团委积分(校级和院级)挂钩管理,每学年至少组织2次,并列入学校对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4)与创业相关的科研和专业竞赛活动
     鼓励我校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及省里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大赛等,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2.隐性课程的设置
      隐性课程主要指环境课程。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客空间、学校创业政策指导、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等都属于环境课程,环境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学会应用外部的资源、环境、政策、形式以及可能对创业项目的孵化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就业处加强与各学院的沟通及交流,定期收集学生的创业计划项目,以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选拔、培育,依托学校现有的信息类创业园、兴滇孵化器、教育众创空间、商铺等,形成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榜样带头机制,营造一种积极创业、开拓思维、不断创新的环境。 加强学校的场地利用,采用就业处与学院共建的模式,建立新的大学生分类创业园,逐步形成信息类、理工类、能源环境类、艺术类、互联网+教育类等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新型创业园。 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步开展试点,试点单位主要是以应用学科为主的部分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成立学院层面的创业空间(或创客训练营、创业工作室、创业实验室等),辐射整个学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构建“双创”教育六个载体的协同工作体系
      载体建设是建设以优质资源为依托,集“教、学、练”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其主要作用是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实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补充创新创业教学手段,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师资队伍建设协同
     学校应该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两个协同模式实现师资队伍的构建:一是对学院主管创业就业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或热爱就业创业工作的教师进行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协同;二是加强与校外企业家的联系,构建校内导师库,实现校内与校外导师协同进行教学的方式。
    (1)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创新创业学院要加强创业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成立校级的创业指导师团队,颁发学校特聘的创业指导师证书。创业教育要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结合、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融入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中。各个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对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强对指导学生工作和成果的认定,人事处应该配套出台对创新创业成果奖励政策的文件,争取将创业就业师资队伍的职称体系单列,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的规划建设。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个学院党委副书记、优秀辅导员或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创业教育培训,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2)创业师资专业水平培训
      学校的创业师资来源复杂,有校领导、辅导员、学工口的老师、各学院专业教师和校外“双师型”的创业导师等。从师资的基础上来看,有的老师接受过SYB或KAB的培训,有一定创业教育的基础,有的老师从来没有过任何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或者经验。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针对专职教师的系统化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老师设计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达到学校要求的具有创新式的教育方法。
      2.教材开发建设协同
      教材之间协同:不同教材有不同侧重,创新创业需要系统的教材建设;可以按照传统教材出版的模式进行,也可围绕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线上教材与线下教材协同:学校目前采用的线上教材主要有尔雅和智慧树中的创新创业课程,可以结合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和讲授的内容选择教材。 教材与讲义协同:可以通过构建现代网络互动平台,整合创业教师的创业演示文本,构建动态性校本讲义。
     3.教学资源建设协同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需要创业教育资源与管理的完美匹配,资源是基础,资源管理是途径,两项缺一不可。教学资源协同涵盖:教学场地协同(不同部门掌握功能不同的教学场地)和课程资源协同(视频、教具、信息等)。
     (1)教学场地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需要加强教学场地资源的建设。教学场地不仅要能承担全校性创业基础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而且还要承担创业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场地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在校内,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室外,要积极挖掘和利用校内各学科专业实训平台的创业实践功能,同时加强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如大学生模拟实训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院级众创空间等;在校外,要积极争取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开拓校外创业实训平台资源,比如与企业设立的科技项目孵化园以及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园等合作,成立校外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等。
     (2)课程教学资源
       视频教学在高校已经普遍取得认同和运用,移动学习课堂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在创新创业的视频课程资源中,需要给学生传播的知识应该具备“创意主体”、“创业所处的时期”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课程内容分为:企业家讲堂、创业者说、创业问题门诊和创业路演。用创业实战案例讲解来突出知识、技能和素质拓展的目的。 通过情景模拟视频资源来学习创业中的经验和教训,感受创业氛围,通过案例来审视自己的困难,学习在路演时如何展示自己的计划以及人格魅力。还可以通过Flash等微视频学习到职场的真实情况,提升职场中的各种技能。 以教学需求为出发点,整合优质资源(视频、信息、应用工具等),使信息资源、视频资源、应用工具动态重组成教材、课件、教案讲义,并根据高校的特色将资源动态重组,提供不同模板的教学计划供教师参考,同时输出相应的课件和教材,服务于创新创业教学。
    4.“双创”实践基地协同
    为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实践学分的支持,要加强对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协同建设与发展,包括实践基地协同、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协同、实践基地内各部门协同(财务、行政、评估、投资等部门)、实践基地与孵化基地协同四个方面。 目前,我校已构建了分级分类型的创业基地,从分级的角度看,学校创业基地主要由三级构建:第一级,学院层面的创业实验室或创业体验中心,主要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培育。目前已建成的有能源类(能源环境与科学学院)、传媒类(传媒学院),正在筹建的有艺术类(美术学院),就业处还将报请学校同意进行反项目招标,建设人文社科类、电子类和经济类的创业实验室。第二级,学校层面的创业园,主要是对已经有一定创业基础的项目进行培育和初期孵化(免费)。目前已建成的有同析一号楼五楼的“信息类创业园”和西区三栋五间商铺,正在筹建与农垦集团的“咖啡场”校园众创主题空间(综合创业园)、与图书馆共建的电商体验中心;第三级,资场经营公司管理的“教育众创空间”和“兴滇孵化器”,主要是将成熟而且有一定市场运作能力的项目引入进行孵化(入驻需要承担一定的工位费和水电费)。 从校外基地看,学校层面要建立与多种形式的校外创业基地、产业园等的联系,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工作开展创业实践(可以结合学校教务处的实习实践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可以结合资产经营公司开展),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政府、高校、社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共享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5.四位一体平台协同
      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高效快捷的推进此项工作,方案中提出建设四位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1)课程资源及教务管理平台(建议牵头部门:教务处) 为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实施,需要配套完善的课程管理、学分管理(含学分置换)、课程资源、一体化自主学习系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全校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平台。
    (2)项目申报与项目管理平台(建议牵头部门:就业处) 为配合各级各类部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开发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整体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管理者工作量,完善评审制度,提高专家评审效率,增进项目评选透明度。整合全校各部门,搭建能够服务于各部门的工作业务的创新创业申报与管理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3)创新创业竞赛及管理平台(建议牵头部门:团委) 收录发布各种创新创业比赛资讯及创业政策信息,还可实现本校的创新创业信息、新闻和重要通知的上传和实时展示功能。创业信息实时更新,方便读者了解行业、企业、人物、融资、营销等相关信息,及时获取创业信息,从而提高自身和社会的融入感。
    (4)科技孵化及项目培育平台(建议牵头部门:资产经营公司) 配套完善的科技孵化及项目培育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建设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入园发展,强化园区建设空间和服务平台,促进我校创新创业工程体系的良性循环。
     6.教学管理监督协同
      该体系的建设涉及学校的四位校领导、九个部门,工作体量大,如何在教学管理协同、科研管理协同、行政管理协同、监督管理协同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是方案执行的关键,建议学校召开专门的工作研讨会,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任务,按照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
        五、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构建“双创”教育五位一体的部门协同工作体系。
       成立“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下称“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非建制学院,建议与教育部设在我校的创业培训基地合署办公,是学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具体组织结构如下:
     1.学校层面的组织架构
    院  长:校长(兼)
    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就业创业工作的副校长(兼)
   下设:创新创业工作常席办公室设在就业处,办公室主任由就业处处长兼任,增设办公室副主任一名,下设科级工作人员一名。主要职责是负责校内各中心之间协同(横向)和院系之间协同(纵向);负责学校与政府之间协同、学校与社会之间协同(如科技园、孵化器等)、学校与学校之间协同。
    创新创业学院下设五个中心:
     (1)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教务处处长  副主任:研究生部部长、就业处处长)。工作职责: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审核;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研究;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及教学教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创新创业相关学分的置换及管理。
    (2)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心(中心主任:就业处处长  副主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工作职责: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创业基础》课程教研室及教学组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与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与创业管理平台的建设。
    (3)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中心(中心主任:团委书记  副主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就业处处长、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工作职责: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训练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及竞赛组织、竞赛培训等基金管理;创新创业竞赛及管理平台的建设。
    (4)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中心主任:科研处处长  副主任: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就业处处长)。工作职责:与专业相结合的创业项目培育;教师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组织与实施;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发明专利培育与申请。
    (5)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中心主任: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  副主任:就业处处长)。工作职责:众创空间和兴滇孵化器的建设与管理;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建设与管理。
     2.学院层面的组织架构
      学院党政班子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成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由党政、团总支、学院团委、各专业系主任及部分教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作为院级的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经费保障
       为积极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各中心根据工作需要提前预算,由常席办公室与学校计划财务处协商,报请院长设专项工作经费,统一开展相关工作。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途径。学校各学院、各部门要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协同合作,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发布:白宇 阅读:13582 发布时间:2021-03-20 16: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