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一、学校概况
南华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学校形成了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鲜明,现有9个核专业和18个涉核专业,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的较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是湖南省医、护、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30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人。
学校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了鲜明的“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的办学特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近年来,学校在“核文化”和“南华”精神的引领下,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实施“三个三”工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打造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政策落实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联动、校企互动、政产学研结合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
二、创新创业工作典型做法
1、三大举措触发创新创业“核裂变”引子
一是以“一委二级三组”机构为统领,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在2015年成立了校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院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小组,统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二是以实体机构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2015年11月学校依托原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场地和人员优势,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统筹推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三是以完善系列激励政策为先导,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实行了以创新创业成果替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措施,创新创业成果在评先评优、研究生推免中予以认定加分,对优秀的自主创业项目提供5万元以内的贷款贴息政策。学校修订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和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允许创业学生调整学业进程、延长弹性学制年限、保留学籍休学,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学校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考评及奖惩办法》等系列制度,把创新创业工作业绩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依据和业绩考核内容,并对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专业研讨课、开放实验室等给予1.5倍课时补贴。
2、三大平台构筑创新创业“核反应”机制
一是建立了修读类型齐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平台。(1)开设了必修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选修课大学生KAB基础、SYB培训、创造性思维训练、创业创新领导力等,引入了超星尔雅及部分慕课资源,学生的学习形式灵活多样。(2)全面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学科前沿等课程。学校现开设有专业研讨课程113门,新生研讨课程17门,双语课程41门。“十三五”期间拟建设50门创新创业课程、20 门企业课程、200门以上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和学科前沿等课程。(3)依托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平台,开设了“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和“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创新实验班。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必须吸纳本科生参与,将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图1 南华大学产学研中心
二是建立了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1)重点打造了“创新→创业”理念的“一中心一园区”校级公共实践大平台。“一中心”即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仪器设备1100台套,资产总值1500万元。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鼓励大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加入团队、早着手科技创新。“一园区”即大学生创业园,现有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包括创业孵化区、创客空间、路演中心、项目洽谈室等,园区功能设施齐全,实行“拎包”免费入驻,可同时供40余个创业项目入园孵化。(2)深入推进了“校企、校地共建”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企业建有综合性双创基地347个,其中省级优秀基地24个。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2016-2017年,学校积极推进“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三大实践基地群建设,在浙江诸暨、绍兴上虞、东莞桥头镇等地设立了创新创业基地。
图2 我校与上虞区政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图3 “创新→创业”理念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文化平台。(1)学校将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节、讲座论坛、创业网络课堂、典型报告会、创新创业作品展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2)通过“创业工场”,“创业集训营”、“创业青年面对面”等多项大型实践活动,筛选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项目模拟,对其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在真实企业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做出决策。
图4 学校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
3、三支队伍催生创新创业“核辐射”效应
一是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1)专业教师通过重点讲授、穿插渗透等多种方式,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融于专业教育中。通过研讨式、翻转式、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等形式创新课堂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典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推行KAB教学模式把创业心理学、市场营销、企业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税收知识等课程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二是发挥导师团和服务团实践指导作用。学校邀请知名校友、优秀企业家85人,校内35人组建了创新创业导师团,定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开拓学生创新创业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组建了由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以及企业家和“创业之星”校友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团,以集中服务、电话服务、面谈服务等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
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引领导航作用。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师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当代大学生“创客”的“思想导航者”。教师在《纲要》课中通过讲解国内外知名人士创新创业史教育专题,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在《马原》课中通过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辩论赛,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思修》课中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等等。
三、特色实效与社会影响
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示范效益凸显。近三年来,学校双创工作多次得到省级表彰和奖励。2015年获批“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和“省创业孵化基地”,2016年获批“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和“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7年获批“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76个,其中国家级奖项207个,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157项。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64项,省级项目148项,获国家专利6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就业创业工作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满意。学校近三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稳居省属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以湖南省张家界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党支部副书记、25岁即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校友向伟艺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省内外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效果。2017年3月,共青团中央常委、组织部部长万速成同志专程来校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和肯定。《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湖南城市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几十所省内外高校来我校考察交流。
图5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珂敏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http://chesicc.moe.edu.cn/zxgw/cxcydxjy/201903/20190306/177100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