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一、武汉工商学院概况
武汉工商学院(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创建于2002年,办学十六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持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单位,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转设后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图1:武汉工商学院校园
学校位于武汉市黄家湖大学城,毗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重点开发的科研宣教、生态体验、休闲旅游区域,具有不可多得的交通优势、环境优势和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学校占地面积82.7万㎡,校舍面积32.9万㎡。
学校设有9院1部,39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4万余人。打造了现代商务服务、信息工程、文化创意、环境与生物工程、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学校学科结构以新工科、经济、管理为主,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校拥有一支由资深教授专家领军、拔尖人才担当学术带头人、优秀人才担任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61人,其中专任教师714人,教授、副教授占37.6%,硕、博士教师占71.1%,“双师型”教师占34.5%。
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型发展为契机,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秉承应用型、多元化、开放式、高质量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
二、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特色
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创教育顶层设计,形成了“三维驱动、五化改革”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做到“四个明确、五个保障”
学校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和聘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深入理解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全校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提出“四个明确”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做好“五个保障”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与环境。
“四个明确”即明确了“营造良好双创生态、培育优秀双创人才”的双创教育的工作理念;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双教融合、三维驱动、多元协同、师生共创”双创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双创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双创教育作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试验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催化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五个保障”指机构、制度、人员、场地、经费五个方面的保障。
一是实施双创教育“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由行业协会、著名企业家、优秀校友共同参与的双创教育咨询指导委员会;成立二级学院双创教育实施专班,形成了一把手挂帅、扁平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构。
二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将双创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考核体系,明确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亮点。
三是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双创师资建设与管理制度,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双创导师团队。
四是经过八年的持续扩建、改造,建成了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弘云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三个不同阶段的服务,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分别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初创团队指导服务与孵化,成长团队发展与扶持提供场地支持。
五是将双创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2015-2017年总计投入双创专项经费1448万元,较好满足了双创教育及指导服务工作需要。
图2:校友会创新创业基金捐赠仪式
(二)实施三维驱动,培养“三力”人才,构建双创教育新模式
1.以专业集群及创新实验班为示范,驱动双创教育普及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环境与生物工程等专业集群。专业集群以行业和产业为背景,横向集约,纵向发展,共用平台,相互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专业集群服务行业的水平和能力。
以“示范先行、整体渐进”为指导,自2014年起开办了涵盖三大专业集群的两批八类28个创新实验班,覆盖了8个学院的14个专业,学生800余人。学校每年为每个实验班提供8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实验班采用项目制、翻转课堂、个性化培养等方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挖掘、提升学生创新潜质和能力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3:创新创业教育三维驱动模型
2.以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驱动双创教育成果化,促进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学校集聚创新要素,成立了湖北省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及湖北省舆情研究基地)等16个创新平台,将其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近三年来,学校师生着眼产业发展急需和应用技术前沿,依托平台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实践,成效显著。收获了包括污水处理、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创意、舆情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一大批双创教育成果。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团队特等奖、一等奖及最佳创业奖等20人次。文法学院共计有60余名学生参与湖北省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向中宣部、省委宣传部报送了近9000篇舆情报告,55篇获中央领导人批示,2017年有5篇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驱动双创成果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主办方依托学校专业集群优势和相关创新平台的成果,成立了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学校还与深圳他拍档电子商务集团合作,将专业对接产业,师生围绕几十个真实项目深度“嵌入”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生学院16名教师长期带领学生参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浙江嵊州、汤逊湖、武汉阳逻等10多个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致力实现当地的绿水青山,积极投身“污染防治攻坚战”;电子商务学院、物联网研究院10名教师与学生依托“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共同研发了生鲜电商购物平台和无人交付系统,探索出了低成本、高效率、新技术为一体的创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实现了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通过他拍档集团孵化,库尔班·铁木尔等学生分别创办了近10家企业,帮助家乡农户进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一方面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另一方面积极传播家乡文化,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推进“五化”改革,全覆盖全过程落实双创教育,营造良好的双创生态
1.系统化开设双创课程,全方位落实双创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了2个创新创业基础课必修学分,15个创新创业学分,构建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双教合一、开放多元的双创课程体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认知;二是面向专业开设专业双创融合课,培养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双创知识;三是面向创业团队设置创新创业实务课程,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图4:李圭白院士在第一届“长江生态讲坛”作报告
2.常态化开办双创讲座,持续性营造双创氛围。学校紧密联系行业前沿,策划开展“博问大讲堂”“长江生态讲坛”“中部金融讲坛”“海峡两岸创客中心”“创新创业院士校园行”等双创论坛和平台,加强与行业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
3.模块化设置双创项目,递进式开展双创实践。学校贯彻“知识为先、实践为要”的思路,设置四大双创项目。在实验课内鼓励开设综合创新型实验项目,强化学生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企业经营实训项目,促进学生体验企业经营流程;三是积极开发校园项目,将学校在文化宣传、环境治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立项,配套经费,交由师生团队制作运营,让师生在创业实践中学习创业;四是资助孵化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开办实体企业;近三年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2个。
4.普及化开展双创比赛,竞争性开展双创训练。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近三年共投入200余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多个学科、多种形式的竞赛,并与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工作紧密结合。实行学校、教学单位和竞赛委员会三级运行机制,搭建了互联网+大赛、节能减排竞赛、挑战杯、世界技能大赛等重要竞赛平台,提出了学生在校至少参加一项赛事的要求。2017年组织参加各级赛事66项,其中省级以上45项,总计参赛6492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83项、603人次
5.多样化开展学业评价,全过程激发双创活力。学校坚持能力导向的学业评价理念,制定落实《关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制度,鼓励任课教师设计突出创新能力评价的考核方案,如改为实验测试、作品制作、程序开发等方式进行考核。近三年实行考核方式改革课程135门,促进了学生结合课程知识进行思考与实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明显提升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