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作者:钟焦平
进入6月下旬,各省份即将陆续发布高考成绩,志愿填报也成为近期广大考生和家长心头的一桩大事。“高考成功,一半看分数,一半靠志愿”在坊间盛传,精明的商人早已捕捉到了个中商机。据报载,市场上打着“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指导”等旗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最近集中登场,要价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志愿填报服务近几年逐渐兴起,善于蹭热点的商家今年纷纷把“大数据”当作新卖点。据媒体报道,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声称拥有自己研发的录取公式,只需把今年和往年的高校招生计划数、考生成绩、排名等多个数据填入公式,即可估算出各院校、专业的录取概率。一些考生和家长正犯愁之际,猛然见市场上竟有如此“高端”的服务项目,一时难免心花怒放。或许有人认为,通过“大数据”测算得出的结果较为客观可信,但倘若搞清楚其背后的操作机制,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首先,“大数据预测”的核心卖点在于数据,不少机构声称与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院等有合作,明示或暗示自家有特殊渠道可以拿到权威数据。但这却是赤裸裸的忽悠,近期多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院专门辟谣,表示“从未和社会机构有过任何合作”。有业内人士坦承,机构依据的其实都是高校、媒体以往发布的公开数据,家长和考生并不难获得。再者,即便有权威的数据来源,想要精准预测一所高校及某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绝非易事。不少高校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如波浪般起伏不定,有的还会因报考人数、试题难度、学校吸引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大小年”式的大涨大跌,要摸清其变化规律并不比预判股市走向容易。社会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固然是唬人的“虎皮”,“资深”“顶级”专家也大多不靠谱,据媒体调查,他们大多只是一些普通高中老师甚至大学生。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恰似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考生及家长就像麋鹿与羔羊,诱饵是“大数据”“一对一”“名师”等噱头,服务提供商利用的正是当事者在特殊时期和重大抉择面前的焦虑和迷茫。其实,志愿填报方面的技术问题,只要考生及其家长肯下点功夫收集数据,并积极向高校招生办或过来人咨询,自己是可以搞定的,假手于人未必会胜过自己的判断。
“想学啥?去哪学?毕业之后要干啥?”这才是考生和家长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这三问倒过来思考其实更清晰,也更合乎逻辑。高考志愿填报,在成绩已定的前提下,核心问题在于:考生想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一些考生及其家长所谓的“选择困难症”,其实是以前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后果。
考生选择职业究竟应当重点考虑哪些因素: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长期待、个人兴趣还是国家需要?这几者之间孰轻孰重,应当如何平衡?这恐怕才是考生及家长们最纠结的难题。对此,我们不妨听听先哲的思考和答案。
1835年秋天,17岁的卡尔·马克思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当时他即将中学毕业,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抉择,经过一番深入思考,他在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我们不能苛求今天的考生都能像马克思一样拥有高远的人生志愿和思想境界,但近两百年之后,马克思在文中提出的精彩问题和作出的深刻解答,仍能穿越时空,具有一股直指人心、恰似当头棒喝的强大力量。
“志愿”的字面意思是“有志于并情愿”。高考生大多已年满18岁,不妨把填报高考志愿当作一次重要的“成人礼”,遵循内心深处的声音,冷静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志愿自己定,并为自己的人生抉择负责到底。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22日第1版 版名:要闻